找到相关内容7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化人心的文化就是幸福文化

    智慧,不知如何离苦得乐,如果大家都来学佛修行,修三业清净,真正做到三业清净,就能启发智慧,有了智慧  ,所想所说所行,就知道利己、利人、利世,那么人人的幸福快乐就产生了  ,世间也就有光明。  所以说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5653863.html
  • 何以推行人乘佛教

    依归,为行善积德培福的准则,只要世人都能推行人乘佛法,广大实现利人济世的善行,由人乘进而行菩萨普度众生的大宏愿力,定可感人间净土早日实现,娑婆佛国必定形成。  由上述明白了人乘佛教的道理,及推行人乘...

    圣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42456365.html
  • 复兴中国佛教应实践今菩萨行

    了土地的凭藉一样不能生长。所以我们多作救世利人的事业,使佛教在社会每个角落里都起了作用,方不致与民众疏远,令他们因此对佛教生起信仰心和拥护心。例如以一地的僧圭为教化的中心,改善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,提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55662292.html
  • 佛陀的教学方法

    他们说四谛法,或十二因缘法,使他们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。或从十二因缘的还灭观,灭除无明烦恼的罪源,了却生老病死的痛苦,得到解脱,体验到不灭的生命真理。   有些大智慧的人,知道学佛不在自利自度,还要利人...

    竺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1463575.html
  • 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序(俗称梁皇忏)

    不详披陈罪相诸忏,为能普被三根也。自昔以来,未有讲与注者,盖以文义显豁,无须讲注。须知法无浅深,唯取利人,律无玄义,以道宣律师之上根利智,尚须十次听讲,及其为注,则不厌其详,何独于此法而忽之。观宗谛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1563576.html
  • “三毒”与“三学”

    遵循“戒、定、慧”的修持方法而做出了大量济世利人的好事,受到人们崇敬,名垂青史。  当今,物欲横流、追逐名利、胡作非为而又不听规劝的现象并非鲜见。其严重性和危害性比起贪、嗔、痴“三毒”有过之而无不及。...

    柯建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763727.html
  • 何以说佛为大医王?

    何以说佛为大医王?  圣开法师  问:“释迦牟尼佛,本是大医王”,佛书所载这话是真的吗?  答:世尊在因地修行时,曾为大医王,是真有其事。能疗一切病症,故患者甚多求治  ,因一人之力不足,懊恼而死,生于仞利天上。想到我生抄天上,享受快乐的天  福,对于忍苦地球的人间无益,于是方便舍天寿,生于大海龙宫,为龙王太子,  又觉身长不便,亦未利人,故又方便而死,转生于地球人间为大国王的太子,名  叫“能...

    圣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80364856.html
  • 精进勇猛力

    犹不俱得。得扫忘帚,得帚忘扫。如此蒙钝,尚得圣道。何况利人,不得圣道。天下极钝,岂过于此。佛法贵行,不贵不行。但能勤行,纵复寡闻,亦先入道。  5.《毗婆沙论》:如二人俱至一方,一乘疾马,一乘钝马。虽...

    海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0065428.html
  • 在第二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

    肚皮”、“放开笑口’’来消解世间众多的是非、憎爱,努力实践慈悲利人的菩萨之道。这种态度在今天对于维持家庭和睦、朋友关系融洽,促进邻里社区协调,乃至营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。  第三,宽厚容忍、乐观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3365806.html
  • 再谈佛教徒的社会责任

    佛法修学,持戒修行,表现出佛法利人助人的慈悲精神,身体力行佛陀所教导的法义,自然而然就会感动你身边的人,带动身边的人更进一步认识佛法。佛教徒的终极责任,并不单单只是遵守法纪、服务社会、扶弱济贫、兴办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5766240.html